农历正月十二的早晨,云浮新港的雾气刚刚消散,阳光洒在西江上,橘红色的塔吊像钢铁巨人般,将五颜六色的货柜箱送船装载。这个广东最大的内陆港口已经是一片繁忙。
距此7公里的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内,惠云钛业生产的钛白粉正在装车,运往云浮新港,再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世界各地。园区其他企业的工人也早早到岗,多家企业因为订单太多而提前开工。
未出元宵已出征,一旦开工即赶工。
今年的开年不寻常,省里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冲锋号,各个地方都迅速动起来,县域经济更是在“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下迎来新机遇。《南方》杂志记者走访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来到全市最年轻的区云安区,这里上下都以“年轻人”的闯劲开干起来,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
港口一片繁忙
◎坐标:云浮新港
云浮新港一片繁忙。
《南方》杂志记者站在云浮新港作业平台边上看到,一边是西江的黄金水道,货运船以争流之势在行进,另一边码头上堆放着成批的集装箱,其中有刚刚进口而来的原料,也有即将通过港口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成品。
很多人都知道云浮建材“买全球、卖全球”,靠的就是优良的交通区位和过硬的制造实力。
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建材产业来说,水运是最好的选择,一吨建材一公里才几分钱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运。所以产业链内很多项目,选址都在港口附近。”
去年落子云安区、投资百亿元的中电建集团云浮市云安区绿色建材产业项目,看中的正是云安“资源+港口”的独特优势。
“我们公司的产品面向湾区,在选址上也经过充分考察,最后定在云浮云安,这里的建材生产基础好、资源多,而且航运条件突出,可以一站到湾区。”中电建(云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中电建(云浮)绿色矿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耿文林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
云浮新港2022年加入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家族,推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的改革创新,“一站到湾区”物流更通畅。
记者从云浮海关了解到,云浮新港-深圳蛇口“组合港”自2022年4月正式开通以来,业务增长迅猛。截至去年10月底,“组合港”运作半年多来吞吐量近300个标箱,出口货物6436.9吨,呈现较好发展势头。
今年随着经济复苏、产业发展,更多的产品将从这个港口通达湾区、走向世界。
企业赶工、园区扩园
◎坐标: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
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内,工人已经早早开工。
走进位于云安区六都镇的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正值上班时间,绿色日化集聚区的车间外很安静,车间内热火朝天。这里没有想象中的机器轰鸣声,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在自动化的环境下操作。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是广东省第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也是多年来支撑云安经济规模迅速壮大的重要支柱。
“年初八公司就组织员工回来上班了,进行了前期的员工培训和设备维护,开动机器开工了。”广东惠宏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人资部经理钟燕云介绍,“飞灰水洗脱盐处理利用”项目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助力广东“无废城市”建设。
园区的云浮市雄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初十到岗率已经达到100%。“年前就积攒了一批订单,目前正在抓紧组织人力和运力把订单赶制完成、交付客户。”公司法定代表人李雪连介绍。
惠云钛业在整个春节期间机器不停,一直保持正常生产。惠云钛业是云安区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行业龙头企业、绿色循环经济标杆企业,云浮市第二家本土上市企业。公司在全国首创并形成了完整的“硫—磷—钛—铁—锂—钙”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为云安稳经济稳增长、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跟园区内的企业“赶工快进”相似的,园区的扩园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走进工业园日化集聚区东北侧,节后已经开动工作,挖掘机、压路机、载重汽车往来穿梭,重型机械作业,现场已是热火朝天。天气预报未来两天有雨,许多工程要趁着天气晴好多赶进度。
蓝图万亩,剑指百亿。
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扩园工程在推进。
工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扩园项目去年启动以来,一直在稳步推进。规划总用地面积万亩,作为云安推动建材、化工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的制造业集聚平台。”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细节,六都镇的这些企业中,还有不少外地口音的务工人员。
六都镇委委员邓志锋介绍,因为近年产业集聚效应,镇里吸引了外来人员务工,也有不少青年过完年也留下来在家乡工作,现在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了不少。
据了解,云浮户籍人口300多万,常住人口不到240万,人口外流明显,地方提出要以“反弹琵琶”思维,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争取人口回流。而六都这个工业小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倒挂”,也验证了产业发展对人口集聚的优势。
回乡创业正当时
◎坐标:云安区高村镇
华创花卉快繁育苗中心,工人们年初五就开工生产了。
谢卓志就是当地回乡创业的“95后”青年之一。
在位于云安区高村镇的花卉苗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华创花卉快繁育苗中心,白犀牛、绿天鹅、彩叶芋、常春藤、佛珠等小盆栽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华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卓志正和团队忙得不可开交,他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配送,准备将各类花卉产品发往东南亚及国内市场。
“年初五公司就开工了,年前订单压在那里,我们必须提前回来上班出货,还要给花卉做好管理等。开工后每天都是两个货柜车的出货量。”谢卓志是个典型的“农三代”,跟朋友一起回到家乡“搞个农业事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谢卓志推动华创建设自己的种质资源库,组建科研团队研究种苗繁育和扩繁,现在小型盆栽畅销海内外。
“今年特别的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了,经济复苏,订单一下子暴增,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期,订单比往年增加30%,我们只能提前回来加紧生产确保需求。”谢卓志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今年1月基地组培苗订单300万株,已销售30多万株,小盆栽已销售60多万盆。
新农人为农业项目注入新生活力。
近年来,当地越来越多新农人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今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县域经济有更广阔的市场,回乡创业的青年也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